春天里,花草树木向下扎根汲取养分,向上生长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,人们常说孩子就如同春日里的花草,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,然而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,他们受自闭症、唐氏综合症等疾病所扰,导致残疾,失去了应有的朝气,这样的孩子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?他们的康复之路又当如何?
近期,笔者先后走进宣城市智协少儿康教中心和宣城天健康复专科医院,这两处是我区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。带着疑惑,来到了这群特殊孩子的“特殊世界”。
“心怀良知仁爱关爱特殊儿童,尊重个体差异保障平等权利,专注康教一体探求融合之路,倾情陪伴耕耘激发无限潜能!”智协少儿康教中心的等候大厅里,几行大字引人关注。
此时,几名家长正坐在这里聊天,等候着孩子放学。“智协主要针对 0—14周岁的儿童唐氏综合征、孤独症谱系、语言发育迟缓、精神发育迟缓等广泛性发育障碍提供专业的一站式康复训练,像这样的孩子,他们来上课都需要家长时时陪同,因为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,他们也很难独立完成,家长的付出很多!”宣城市智协少儿康教中心负责人施志东说。
陶阿姨是几名正在等候的家长之一,说起孩子,她的眼里不禁泛起泪光,“我是小小(化名)的外婆,她3岁的时候被检查出自闭症,无法跟我们沟通交流,来这里康复了3年,现在效果好太多了!”
随后,我们来到小小上课的教室,这是一堂集体课,不过也只有几名学生,教学类似幼儿园的模式,但结合了特殊教育的理念,帮助孩子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。
“奶奶……”小小突然回头,看到陶阿姨后低声叫道,或许她分不清奶奶和外婆的不同,但她已经清楚地知道眼前的人是自己的亲人。
“小小,来!跟老师击个掌!”听到老师的呼唤,小小又扭过头去,成功完成击掌的动作。
“以前她根本无法与人眼神交流,不看人,有时候情绪也很难控制,三年来,我们每周都带她来上课,看着她慢慢变好!”简单的呼唤,简单的动作,于陶阿姨而言,都是莫大的欣慰。
同一时间,在天健康复专科医院内,陈大爷正带着7岁的孙子军军(化名)来做康复训练,军军由于出生时缺氧导致脑瘫,肢体活动受限,行走困难。
训练室里,康复治疗师杜双燕正带着军军进行一对一训练,“每天主要训练跪起、两点爬、单膝跪、蹲位行走等动作,训练一段时间后如果情况有所改善,我们就会再进行动作升级,帮助他更好地恢复。”
教室外,陈大爷耐心地等待着,“以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牵着他走路,不用一直抱着,没想到在这里康复训练了两年多,他都不用带矫形器了,放开手也能独立走一段路了!”陈大爷露出欣慰的笑容,他期盼着军军能越来越好。
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有很多,医院里专门设有儿童康复治疗中心,坚持“医康融合、医教融合、康教融合、幼特融合”的理念,利用自身医疗机构康复专业性强的优势,注重与特殊教育、幼儿教育融合,为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然而,对于很多残疾儿童的家庭来说,康复治疗的费用并不是一笔小数目,为了切实帮扶救助残疾儿童,区残联着力聚焦儿童康复这一重点民生项目,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、爱耳日等重要节点,进行广泛宣传,提高群众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的知晓率,同时开展摸排筛查,全面掌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信息,做到筛查全覆盖。
“小小每年的康复治疗费用要好几万块钱,对我们家庭来说压力不小,”陶阿姨表示,“多亏了残联的帮扶,每年给我们15500元的补助,帮我们缓解了经济压力,也希望社会能给予像小小这样的孩子更多关心和关注!”
据统计,今年区残联已为243名0-14岁视力、听力、言语、肢体、智力类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实施康复救助。
“大多数的残疾儿童都在定点机构进行康复训练,我们会加强对机构的监管和业务指导力度, 不定期对康复机构的安全管理、康复效果、家长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督查,确保康复机构规范运行管理,提高康复救助质量,为每一个残疾儿童融入社会带来希望,为残疾人家庭减轻负担,增进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!”区残联副理事长徐小芹如是说。(来源:今日宣州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